2)第16章 各方反应(下)_红楼: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题,而是抛出一个新的问题。

  国子监祭酒官至四品,也是最高学府的主官。

  能做到这个位置的,算是是公认的大儒了。

  而且其他各部门的地位,都是都中高于留都。

  唯有国子监不同。

  盖因南方的举子,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,都远高于北方。

  再加上,都中荫监的数量庞大,监生也是良莠不齐。

  这就导致,南京的国子监的教学质量,和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,都远远超过都中的国子监。

  在士林中地位,自然是南京国子监更高。

  甚至一提到国子监,大家想到的也都是南京国子监。

  而非都中那个徒有其名的。

  在这样的位置上十几年,政绩自也斐然。

  按说无论是名声,还是资历。

  李守中都足以升任一部尚书了!

  可不止为何,他却尴尬的卡在这个位置上。

  不上不下。

  所以,冯一博提出这样的问题,让李守中有些摸不着头脑。

  同时,也因被戳到痛处,而陷入短暂的沉默。

  冯一博等的就是这一刻,接下来就是他的表演时间。

  “我怙恃双失,又没有族人,直到在国子监中受到恩师教诲,才又有了长辈做主。”

  他表情真挚,吐字清晰。

  这些话又都有根由所在,说出来自是情真意切。

  “恩师不仅教我为人之道,教我圣人之言,还为我起了‘一博’这个表字,期许我在学问上有所建树,精深而广博。”

  这一番说的是师徒过往,让李守中不由放下些许戒备,陷入短暂的回忆。

  他想起当初,自己发现这个天赋超绝的苗子。

  每每理解极快,举一反三更是易如反掌。

  关键是,他还极为刻苦。

  了解他的家世之后,李守中心生怜意,这才对他多照顾几分。

  而且冯渊也争气。

  十七岁中举已是难得,更难得的是他还是解元。

  “一博之资,若无恩师,中举都难,况解元乎?”

  学生考得好,离不开自身努力。

  但身为老师如何没有功劳?

  听到冯一博这样说,即使是李守中也不由微微自得。

  “今日弟子有求,恩师没有丝毫犹豫,一个口信便让您不辞劳苦,亲到城门为弟子坐镇。”

  李守中对学生严格是真的,对好学生好更是真的。

  他这样的端方君子,得知得意弟子有求,自然会过去看看。

  可说到此处,冯一博却目光灼灼的看着李守中,掷地有声的问道:

  “那弟子想问问,恩师作为一博唯一的长辈,等同父母,我带些东西有何不可?”

  子曾经曰过:学生事师,虽无服,有父兄之恩,故称弟子也。

  李守中这才明白,怪不得这个小家伙平日都自称学生,今天却一口一个弟子。

  原来在这等着他呢!

  弟子事师,敬同于父。

  “先生问我是否行贿,可凡行贿必有所求,弟子无半点私心,恩师觉得我是为何行贿?”

  恩师,你看,我不是在行贿,我是在尽孝啊!

  这就是冯一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。

  全程一个“孝”字没提,却句句不离这个“孝”字。

  这一番情真意切的话,将师生关系瞬间拉近到极点。

  原本不求回报的培养,得到了丰厚的回馈。

  此时的李守中,心里熨帖到了极致。

  财货倒是其次,孝心实属难得。

  但李守中没有说话。

  他在等。

  等这个得意门生,给出他的最终答案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