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90章 塞上地主_唐朝好地主:天子元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90章塞上地主

  “立夏到小满,种啥都不晚。”

  盐州,五原县郊,武怀玉正在组织自家的庄丁赶种,在三月中旬的立夏之时,樊五娘樊楚英,带着姐妹十一娘樊尼子和高胭脂,奉当家娘子樊玄符的命令,也来到了塞外盐州。

  她们还带了不少管事、奴仆来,甚至雇佣了一些关中的贫民前来屯田种地。

  千亩的田地,建成一个庄子,如今正好种上她们带来的玉米、土豆、红薯等。

  “这片地都是咱家的吗,好大啊。”

  “这只是新置的一个庄子,是圣人赏赐的那十顷地,我按玄符的来信,另外认购了一百顷,咱家在盐州现在有十一个庄子,另外还有十块牧场。”

  “都种上玉米这些祥瑞吗?”僧婢樊五娘问。

  “今年可没这么多种子,先种一部份。”

  盐州这边的地缺水干旱,产量是较低的,现在种子少,所以不多的种子还是主要在关中那边的良田种,尤其是三原的水浇良田,这边仅也只是试种小部份。

  樊家姐妹带来的人里,也有先前在长安跟着种玉米的家丁把式,现在则被怀玉委为这个庄的庄头。

  “刚好下过雨,这是天公作美,刚好抢播,种稀一些,这里地旱少雨,种密了也没用,要薄种。”

  正常要是有水有肥,玉米一亩地起码要四五斤种子,一般是每亩要种到四千株,行距一米,窝距三十几公分。

  不过就算是三原白渠边的水浇地都不敢这样种,因为缺少足够的肥料。另外现代一亩六百多平,唐代一亩只有五百多,也相差不小。

  把头告诉怀玉,选过的玉米种,千粒大约是十两重。

  “一亩种个千株便好,种多了也没用,到时每棵玉米就留一个棒。”

  对于种玉米,怀玉虽不是专家,但也毕竟很熟了,上终南山前在家里帮忙种过,上山后更是种了五年,来大唐,也种出了两茬了。

  这种大田,还是旱地种,特别是这里属于半干旱区了,不能想着多收,能有收就不错。

  一亩种千株,十两的种子。

  要是能够收获千个棒子,一个棒子脱得干粒约五两(唐两,160克左右),那就得有三百多斤,这产量太高了,要知道曹雪芹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,以江南良田,还是试验田,也不过是亩产四百来斤。

  而民国时山东孔府家的玉米亩产,仅有一百三十多斤。

  怀玉估计这里的条件,种一千株,估计到时能剩下一半多就不错了,可能结的棒子也会小的多,但只要产量能达到个七八十斤,就很不错了,要是有百斤,那更是意外之喜。

  毕竟这里没灌溉,以往种荞麦也才七八十斤一亩。

  那种能引水灌溉的才能达到一石左右。

  怀玉让尽量种稀一点。

  “想办法多弄点粪肥、草木灰等增加点地力,”

  至于水,那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