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百四十七章 意在改革1_从1983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行公司,举行看片会,公司看完就报拷贝数,定下自己省份需要多少。中影再向制片厂下单,然后由省级分到市级、县级。

  这么一个垂直体系,资金回收也一样,县、市将票房报到省里,省公司交给中影,由中影分配。

  大家对中影的意见很大,一部片子上映,你直接拿走70%……”

  窦局长忽然停顿,好像跳过一个问题,道:“最后用30%分配,各方收益都不能保证,导致恶性循环。”

  前文讲过,中影的财务对接财政部。

  目前的票房分成骇人听闻,中影拿七,剩下的三也不是给影院。24%留给各省发行单位用作院线建设,6%上缴省财政。

  (1979年198号文件,为查这个花了俩小时。)

  而中影这个七,也只有三成能留下,还得分给发行公司、洗印厂,以及买拷贝。

  一提这回事,总说中影拿大头拿大头,其实呢,嗯嗯……

  “今年截至11月初,全国放映电影2054万场,观众95.8亿人次,比去年少了32.4亿人次,票房收入18.2亿,少了3.4亿元。

  客观上,现在的娱乐生活愈发丰富,电视、录像、镭射、卡拉OK、舞厅,再加上走私片的渗入,造成电影观众严重分流。

  主观上,我们的工作跟不上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,提供的影片缺乏观赏性和娱乐性。靠影片本身的魅力,吸引观众掏钱进电影院,从这个角度上,我们的竞争力不足……”

  窦局长从头捋了一遍,许老师算听明白了,而越明白,越清楚此次改革有多么牛逼和不易。

  跟着,田领导道:“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,凡接手一项新工作,三年内以调查研究为主;凡出台一项重要的新举措,一般都在三年之后。

  这两年我考察了绝大部分制片厂,跑了十几个省的发行公司,上百家电影院。本计划在明年施行,但上半年中央的举措,给了我信心。

  中国电影,必须加快改革!”

  几句话定了调子,又道:“今天座谈会,不用局促,畅所欲言,谁先谈谈?”

  “……”

  “我先来!”

  短暂沉默了一会,一个老头带着浓重的口音,率先道:“我不想说别的,我就想说说现在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不够。

  我50年参加工作,那时竹席、粽理多么爱护电影事业。粽理几乎每个月都要跟艺术家聚会,可你们又在哪里办公呢?

  你们广电的领导什么时候关心过电影呢?

  唉,想当年我参加聚会的时候,粽理握着我的手,我是心潮滚滚,热泪涟涟……”

  “……”

  一只乌鸦嘎嘎飞过,留下一排黑点。都很尴尬,可人家资历太深,还不能说啥。

  好容易等老头完事,无人响应,又沉默一会,长影厂代表开口:“我说说吧。”

  他还准备个稿,似模似样,“刚才说起看片会啊,我深有感触。我曾经跟吉省发行公司参加过一次,大开眼界。人都说苏省最厉害,别家都得盯住杨总,他觉得好,那肯定好。

  哎,杨总来了吧?”

  “过奖过奖……”

  苏省发行公司的总经理杨庆丰举了下手,神色矜持。

  苏省是电影消费大省,占全国10%。他们订一个拷贝,就意味着全国将订十个。

  “可我们也不差啊!”

  那哥们话音一转,又回来了,“长影厂现在一年20-30部电影,平均每部能卖出150-200个拷贝。

  每个10500,就是一二百万。

  中影呢,基本在每年初,先给我们一部片子70万,作为预备资金。然后年底结账,多退少补。”

  大家听得皱眉,啰啰嗦嗦干什么呢?算账呢?

  “我这里有个单子,呃,中影近两年买了32部电影的拷贝,共5120个,拖欠约1200万……”

  长影厂代表啪的一拍桌子,看向中影代表,“你们什么时候给结了?”

  (情人节都在家闷着吧!!!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