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885章 好演员和好戏_重生之悠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69书吧

 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动物,拥有的时候不珍惜,往往失去了才追悔莫及。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,概莫如是。

  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》就在叶雷阳的决定下,悄无声息的开始了宣传之旅。

  一千万的宣传费用,对于一部爱情片而言,无疑是相当恐怖的,人们赫然发现,不管是电视还是报纸,甚至日渐进入人们生活当中的网络,全都开始出现《那些年》的剧照。

  最重要的是,八零后、怀旧这两个词,成了网络乃至报纸上经常被提起的词语。

  哪个少女不怀春,哪个少年不暗恋,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只存在记忆当中的美好。而叶雷阳现在要做的,就是用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》这部电影,去唤醒很多人早已经沉睡的青春记忆。

  当然,事实上叶雷阳很清楚,这部电影只能从这个角度去宣传,因为如果涉及演技的话,无论是青涩的刘师师,还是老干部霍健华,都还差得远呢。

  国内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京城电影学院或者华夏戏剧学院,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,那是传承于伟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。

  由于太过完善、严密和具有灌输性的问题,以至于通过如同流水线一样批量培训了一大堆所谓的演技派明星,这些人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表演模版,又都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。

  简单的来说,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物经历的体验和感受会有差异,忽视了体验和感受如何通过外在表现出来,并让观众强烈获取。

  总而言之两个字:僵化。

  从这个角度来说,那些野路子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演员,反倒比那些科班毕业的学院派演员更为灵动,变通,富有感染力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周公子和五十亿影帝。

  我们常常觉得外国的演员要比华夏的演员演技好,其实并不是他们学问有多深,而是因为人家从小就学校音乐、舞蹈等等。说句不好听的话,歌剧这东西在国内很多人都视为高雅艺术,基本上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,可在人家外国人的生活当中,那是很正常的娱乐生活。

  当然,国外也有专门的演员培训机构,但并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,而是通过表情、肢体、语言以及各种辅助行为——如道具和布景的移动变换,来帮助观众与演员建立情绪上的联动。

  简单的来说,国内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,欧美注重观众和整个戏剧效果的交互反应。

  这一点,叶雷阳在韩国的时候,见识了不少韩国人的表演方式,有的人是方法派,有的人则是体验派。

  所谓体验派,说白了就是入戏,那些好演员会把自己变成要饰演的那个角色,深深的融入进去,进而在拍摄过程当中展示出来。

  可问题在于,体验派的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