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231章 命随年欲尽_大明嫡长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得住,问题就在于接不接得好。

  这是他最近第二次去刘府,这次还多少是带着圣命。某种意义上,这就像劝架一样,上次没说动刘阁老,这次更没说动皇上,而且皇上明显表现出了坚决的意志。

  刘健也一样的聪明,他看到李东阳第一句话就是:“是不是没能斡旋得了陛下?”

  “这…”李东阳两只胳膊举着,老人家也有几分可爱似的,拖长音叫了叫,“希贤,你要给我留点面子。”

  刘阁老是不苟言笑的人,见李东阳如此,他也只是示意他就近入座。

  随后也不浪费时间,“陛下怎么说?”

  “是刘阁老说的大事,但陛下也很坚决。”

  刘健心里叹息,这就难办了,“太过焦急了,也不知为何,陛下明明年方十五,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一般。”

  李东阳现在已经不这么认为了,“阁老,陛下也说南直隶无事。”

  “无事?陛下没有想到?”

  “当然想到了。但是陛下说,以预备仓之事整肃南直隶官场,就会使全国处处征粮填满预备仓,这于民,是有大害的。”

  刘健略有震惊,他和皇帝也不是第一天交往了,从他还会太子时,一路至今,碰到了多少大案,哪一次有过这样轻饶的?

  “阁老对陛下有最大的误解,便是觉得陛下嫉恶如仇。可事实证明,陛下行事分外知道轻重,从不会使蛮力治国。复套之议虽然大胆,但是若真能成,确有破局之效。”

  有时候事情本身的利弊容易看得清楚,尤其朱厚照并不是不懂脑子的人,也不会像隋炀帝那样,盲目自信、没有节制的使用国力。复套若要成功,将帅、骑兵、钱粮,这都是可以做到的。只不过骑兵极贵,需要分几年时间积攒。

  然而除了事情本身的利弊之外,还有做事的人…他的个人得失。

  说开来,复套这项国策,不理解的人还是多。如果内阁在此时依然‘纵容’皇帝,那么由此而来的非议、批评甚至弹劾也会非常多。

  刘健眉头锁得极深,这是进退一步就天上地下的区别。

  “宾之已经听完了陛下的理由?”

  李东阳摆摆手,“不必提陛下,我是为阁老而来。陛下对此国策态度非常坚决,如果阁老依然如上次西北用兵一般,那么必定是结局难料了。”

  “态度坚决?难道杨应宁(杨一清字)的捷报已经到了京师?”

  “这倒是没有。”

  李东阳知道,这就是皇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缘由。如果打败了,那没什么好说的,皇帝的威信必然有所下降,吞下失败的苦果安稳几年吧。且上奏复套的杨一清也难以脱罪。

  但如果成功就不一样了,当今圣上在当皇太子时就已经十分有威望,如今再有军功傍身,满朝之中,谁能挡他?

  所以李东阳要来规劝刘健,

  “那么就要看杨应宁的消息了。”刘健笑得惨然,“也不知是谁所教。陛下于朝堂所争之事从来都是有备而来,若真是西北大胜,老夫这首揆之名就要落到宾之身上了。”

  李东阳脸色大变,“阁老!何必如此?!”

  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。无非也就是把这条命献给大明就是。”刘健自小刚直,他原来在翰林院就有个刘木头的称号,“历朝历代,可有定穷兵黩武之国策的?况且大明早已不复太祖、太宗之盛象,如此不惜民力,我辈岂有不劝之理?以陛下之龄,徐徐图之又能如何?何必如此冒险?一旦遇阻,则天下大乱、民不聊生,你我之臣,难道不是愧对太祖太宗,愧对天下万民?”

  “命随年欲尽,身与世俱忘。无复屠苏梦,挑灯夜未央。”

  ……

  而在千牛堡之外,

  随风舞动的明军踏雪而行,他们这一路竟然追到了长城。在这一段长城之北,就是河套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