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44章 守望_大明嫡长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种担心。

  主要的原因还是舍不得,

  他们这些田产都是祖上积下来的,作为后世子孙,本身就有守家财的职责。

  尤其是保国公朱晖,他那么大岁数,本来对于自己的官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要求,就指着这些地让生活过得舒坦些。已经没了权,再没了钱,那这国公爷当得有什么意思?

  反正,圣旨又没有严令他们退田。

  英国公还担心其他人万一真去圣上面前退田,到时候显得他们这些人难看,他连这个担心也没有,他就是害怕皇帝是不是藏了什么心思,所以才过来求得一份安心。

  其实朱厚照压根没想过通过‘挤兑’这种方式就让这些人因为恐惧或是不好意思,而献出家财。

  那太幼稚了。

  他主要是利用这些衬显自己的道德地位。

  而真正的杀招,在于任命顾人仪这样的知府。

  以他的政治敏感度当然知道,一旦顾人仪这种臣子在这种档口、走到顺天知府这个位置上,那就是不死不休。

  但朱厚照只能这样做,河北农民大起义就在这几年。说实话,当初顾人仪的奏疏还是让他有些震撼,他只知道民牧害民不浅。后来一想,如果退出民牧老百姓还是活得那么惨,那么这种人地矛盾得突出到什么地步?

  中国的老百姓,但凡有稀粥喝都不会杀官造反。

  而对于顾人仪来说,天子的心意他摸清楚了。老百姓的困难,他也看清楚了。他当然会不死不休。

  皇上的田都退了,你们他妈的凭什么不退田?

  正儿八经买的,那没话说,可要都是正儿八经买的,北直隶现在应该是乐土,而不该是人间炼狱。

  宫里的旨意倒也快的。

  皇帝这边说,那边就有人去传。

  王鏊也告辞出去了,但他不是回家,而是去内阁。

  当初,刘健愿意去山东,那是几番操作、再加上刘健本身也有刘木头的称号,愿意践行做官为民之心才得以促成

  实际上一般内阁的首揆不太可能再去一省当个布政使,这和面子有些关系,更主要其实也是政治。

  但凡有一点史观的人都清楚,出仕为官啊,往上走确实难,但更难的是往下走。

  千百年来,当大官的人很多,但好好落地的人,极少。

  就像此时,内阁阁老这种能量的人,要打倒他会有很大的风险,相当于是摸老虎屁股,所以一旦他真的出现颓势,那就要打到底。

  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啊。

  不把他弄死,留个半死在那儿,万一立个什么功,或是皇帝消气了,再把他弄回来当阁老,作为他的对手,伱说闹心不闹心?

  这个道理,刘健、李东阳这种人自然都明白。所以要退,就退回老家。

  那种时候政治对手一般会顾及一些自己的名声,再加上你显得无害,老得不能动了,反而安全些。

  对于刘健来说,他还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