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92章 只是一笔生意_重生电子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端的光刻机设备也才几百万美元而已,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还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。李轩早在1980年的年底,就开始投资一家名叫lamresearch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。

  这家公司的中文名字,叫做泛林半导体设备技术公司。之所以去这个名字,因为它的创始人姓林(“lam”就是林的音译),名叫林杰屏。

  另一个时空中,林杰屏是硅谷中最著名的华裔it大亨之一。相比于已经被赶出雅虎的杨致远、已经卖掉youtube的陈士骏。林杰屏却带领着他的泛林公司不断取得成功。也许国内的普通人从没听说过lamresearch这个公司,但其实它的盈利能力能排在美国所有it公司中的前二十位。

  正是因为知道林杰屏的能力,李轩早在对方创业之初。就为泛林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。虽然另一个时空中泛林公司,是以前端的晶圆制造设备闻名,但李轩也期望这一世的它,能在光刻机领域也取得一席之地。

  八十年代是进入光刻机设备制造领域的最后机会。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不断进步,光刻机的研发成本会直线飙升,以后的门槛会越来越高。

  而在不久前。泛林公司终于研制出第一款成熟的光刻机产品lam-ma1,这是一台最高分辨率为5微米的接触式曝光机。lam-ma1的技术水平。只相当于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准。现在市面上主流光刻机,已经逐步由接近式取代接触式。英特尔公司在去年生产80286处理器时。更是已经采用了全新的投影式光刻机,能把蚀刻尺寸缩小到微米。

  因此泛林公司的这台lam-ma1光刻机只能算是过时的低端产品,市面上其他公司的同类成熟产品并不少。而泛林公司初入光刻机行业,还没有任何知名度,自然很难说服客户采购自己的产品。毕竟即使是泛林公司的这样一台略显过时的光刻机,售价也在100万美元以上。

  按照李轩的打算,前期的这些产品最大的用途就是实现技术积累。他之前和林杰屏都有远大的雄心壮志,两人对泛林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沟通交流时,从未奢望过公司能在几年内就实现盈利。

  但如果泛林公司的产品可以销售到内地,这个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了。别看lam-ma1只达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技术水平,但国内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实现,商业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能力。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中,直到三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,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也才堪堪达到现在这台lam-ma1的水准。

  国内没有同水准的技术,而对外采购又受到封锁的情况下,半导体设备在内地完全可以说是买方市场。之前742厂从日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