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一十章 军队整编_南国江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其激烈程度比之前徐温上书提出要搞军政分离时还要大。

  这些反对者们大肆攻击着这份整编计划,有的认为如今正是战时,军队不宜作出太大调整,以免影响前线将士们的士气;有的认为杨渥的整编计划提出得太过草率,之前都没有和大家商量过;还有的干脆就在具体细节上做文章,专门寻找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。

  不过在众多反对者的声音中,也有许多支持的声音,而且这些支持者大多都是军中能力较强,功劳较多的将领。

  对于这些人来说,都想建功立业,就必须有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,杨渥的整编计划毫无疑问就能让淮南军队战斗力变得更强。

  而那些反对者之所以反对,并不是说他们就看不到整编计划将会带来的好处,不过这些人或者是能力缺乏,依靠混资历得以提拔的,或者干脆就是降将出身,考虑到当时的具体局势才让他们担任高位。这些人早已失去了进取之意,只想着就这样得过且过下去,加上他们大多与杨渥没什么交情,所以担心整编之后会将他们手中的军队给整没了,自然会反对。

  不过相对来说,支持整编计划的都是军中的一些实权将领,比如在广陵的秦裴、李德诚等,以及远在外地的台濛、李承嗣、王绾、张训、李简等人,甚至连远在军前的李神福在得知消息后也立即上了奏章表示欢迎。这些将领实际上早就觉得如今淮南的军制有不少问题了,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,所以在得知消息后都选择了支持。

  而在反对者那边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大,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将领却一个都没有,自然没法与支持者一方相对抗。

  而接下来杨渥又趁机宣布将会成立枢密院和统兵司这两个衙门,那些不再负责领兵的将领可以安置到这两个衙门中去。

  有了这个安排,那些反对者的声音进一步弱了下去,最终在那些军中实权人物的大力支持下,军队整编的计划被通过了,唯一存在疑点需要讨论的地方就是,按照的杨渥的选拔标准,只怕淮南军队能够通过考核的连一半都不到,需要降低标准。

  对此杨渥的对策是制定一高一低两个标准,只要能通过较低的那个标准的士兵,就可以进入整编后的新军,称为正兵;而能通过较高标准的士兵则被称为上等兵,享受比正兵更高的待遇。

  当然,所谓的低标准也只是相对于较高标准而言的,实际上并不算低,杨渥估计最后能通过低标准的士兵数量或许只有六成左右。也就是说整个淮南军队大约有二十万,最终能够通过选拔,编入新军的兵力或许只有十二万人左右;剩下的八万人,尚可一用的将被编入州兵,在地方各州担任守卫工作;而那些老弱病残较为严重的就只能退役了。

  不久,那些前往各地负责选拔士兵的使者开始离开广陵,军队整编的事情正式开始。

  而淮南上下除了继续议论尚未有定论的军政分离之策外,整编后的军队各级将领人选也成了大家议论的重点。

  同样与前些日子徐温上书时的风平浪静不同,这一次在各级将领的人选上,众人表现的非常积极,而节度使府也变得车水马龙起来,整天都是前来拜访的将领们;也只有像台濛、秦裴等这些资历、威望、功劳等样样不缺,又与杨渥关系亲近的将领还能稳坐钓鱼台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