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零五章 家国_振南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(第二更送到~求推荐票支持~感谢书友朕躬亲处军国事的100币打赏~)

  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

  两万大军开拔山东,一路上人吃马嚼耗费甚巨。

  户部尚书姜曰广十分头疼。

  照理说神策军是天子编练的新军,应该从内库中拨银拨粮。但前段时间内库中的存粮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平抑粮价了,银子好说,粮食却不好凑。

  无奈之下,姜曰广只得上疏天子,请求将抄没沈家粮库中的粮食用作大军军粮。

  朱慈烺看到这份奏疏直是又气又笑。

  好一个户部尚书,遇到难题只知道向朕伸手。要是什么事最终都得朕来解决,还要你这个户部尚书做什么?

  朱慈烺也知道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哪儿。

  大明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以来便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了土地,实行了资源的再分配。

  可以说明初时土地资源分配的比较平均,地主、自耕农、佃户之间的矛盾并不严重。

 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,越来越多的地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。

  这些少数人大体上分为两类,一类是有功名的读书人。

  一般只要举人以上就能获得免税特权,名下土地可以免除赋税。

  照说大明朝的举人也不算太多,几千个举人也占不了太多资源。

 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。

  普通自耕农为了土地免税,把自家名下的土地挂靠在同乡举人、进士名下,也就是所谓的投献。

  一通操作下来自耕农的地变成了举人老爷、进士老爷的地,自然不能再征税了。

  还有一类人是皇族。

  朱元璋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,十几代下来宗人府在档的宗室有数万人。

  当然这些人不全部是郡王、亲王,可能只是最底层的宗亲。

 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宗室数量的庞大。

  就拿郡王、亲王来说,都有属于自己的庄田。

  这些庄田也是不交税的。

  照理说亲王、郡王的庄田数目都是定死的,不会对朝廷整体的税收造成大的影响。

  但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

  藩王侵吞民田的事情时有发生,为了免税自耕农主动投献土地也是普遍情况。

  当地官员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装作没看见。

  不然怎么办,难道带着几十名“如狼似虎”的差役冲到王府大门前责问藩王为何侵吞土地?

  正是这两类人使得大量土地免税,朝廷能够征收上来的税银越来越少。

  无奈之下,朝廷只能把更多的税额摊派给无权无势的自耕农,这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耕农破产。

  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土地兼并,小冰河时期只是一个催化剂。

 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不容易。

  就拿读书人免税来说,若是朱慈烺现在就搞什么土改,绝对会把本来支持明朝的士绅地主推到对立面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