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355章 这简直就是黑洞该有的样子!_溯流文艺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头应道:“好的,我记下了。”

  在尝试写《狙击电话亭》剧本的时候,于东就已经在考虑主演人选了。考虑了很久,他觉得马修·麦康纳比较合适。

  而且后面于东还有几个计划要用到马修·麦康纳,所以提前用他,以后找他拍戏也比较占优势。

  “那行,后面等你看到剧本之后如果有疑问,咱们随时联系。”

  于东本来准备挂电话的,乔·舒马赫却不愿轻易放弃这个跟YU直接交流的机会,“YU,如果后续计划启动了,你是否能够在现场给一些艺术指导?”

  “艺术指导?”于东笑道,“我感觉应该是不需要的,本身情节就比较简单,剧本也会写得很细,我跟不跟组其实没什么影响。不过有个事情我要提一下,如果你们想要找广告赞助的话,可以去联系那些手机厂商。”

  “手机厂商?”一旁听着的吉米忽然来了兴趣,“这次的剧本里面留了广告位?”

  “不是刻意留的,只是恰好有,我就知道你对这个感兴趣。电话里我就不具体说了,等你们看到剧本就知道了。”

  “那YU你会把这个剧本写成小说么?”舒马赫问道,他更加关心这个。

  “看情况吧,暂时没有这个打算。”

  听到于东的回答,舒马赫多少有些失望,“我想读者们肯定希望能够看到这篇小说。最近……”

  之后的半个小时里,舒马赫又跟于东聊了很多。

  中间电话还断了两次,但是舒马赫都拨了回去。

  吉米在旁边看得直翻白眼,家大业大,也经不起这么挥霍啊。

  ……

  《向西》在北美出版后,两周内卖出去七十万册,《活着》跟《慌乱的指头》分别卖出去三十万跟二十万。

  一套丛书两周卖出去一百二十万册其实并不算多,平均下来每天十万册都不到,据说当年《老人与海》刚出来两天就卖出去五百多万本。

  但是,这一百多万册的销量也不算少了,而且重要的是,让中国文学一下子进入到美国读者的视野当中。

  这样喜人的销量有赖于两点,一点是于东在美国图书市场打下的读者基础,另外一点是《向西》成为了几所大学的推荐作品。

  第一个把《向西》加入推荐书目的是普林斯顿大学,乔伊斯在其中做出了不少贡献。她还在《纽约客》上发表了一篇文学评论,推荐了中国文学丛书的全部三本书。

  紧接着,又有几所学校将《向西》列入了推荐书目。

  在此之前,很少有读者把YU跟中国文学联系到一起去,就像很多人不会把凡尔纳跟法国文学联系到一起去一样。

  他们想到YU,大概是,哦,YU是一个中国的科幻作家。想到凡尔纳,大概是,哦,凡尔纳是个法国的科幻作家。

  还有些人,压根就不知道YU是中国的,或者凡尔纳是法国的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