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686章 玻璃罩子_溯流文艺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董深入聊一聊《诅咒》这本书。

  于东是第二天上午看到的邮件。

  邮件确实很长。

  “御道吾兄,请原谅我在深夜时分给你投递邮件,实因遭遇难题,亟需解救。想必于东的新书《诅咒》你已看过,这部小说中……”

  等到将邮件看完,于东忍不住扯起嘴角笑了起来,跟别人煞有介事地研究自己,是一种十分怪异的事情,而这种怪异令人感到有趣。

  通篇邮件看下来,张作海确实是遇到了难题,而他所纠结的点,其实问题还是出在他忽略了这部小说的视角运用。

  张作海太过纠结小说使用的手法以及流派,反而在视角的剖析上有所缺乏。

  当然,这也不怪张作海,因为于东在《诅咒》这部小说里面确实是使用了很多手法,虽然并不是主线内容,却迷惑了张作海这类学者,让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手法上面。

  思虑一会儿,于东开始撰写回信。

  张作海的来信很长,于东的回信也不短,他着重从写作视角阐述了《诅咒》这部作品。

  这边张作海中午下课回家,看到了于东的回信。

  看完回信之后,张作海像是被打通了穴道一样,一下子就通了。

  老董说的没错,这部小说的成功就在于视角的选择和转换,而于东之所以在视角的选择和转换上做到如此贴切顺滑,完全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经验以及他的独特审美。

  关于于东的审美,张作海已经写了很多篇文章进行研究,所以这一次,他准备就小说所展现出来的视角展开讨论。

  不过在东西写作之前,张作海也有一点疑惑,因为老董写得也太深入了。

  这篇邮件不像是对别人文章的分析,倒像是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。

  张作海看着邮件,忍不住嘀咕一句,“这个老董,将自己代入的这么深么?”

  表演学上,有分体验派,表现派,方法派这些讲法。

  其实在学术研究中,也存在这种情况,有些学者在对某一个艺术家进行研究的时候,并不总能站在第三人称视角,也时常会尝试着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去观察世界,试图进入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寻求更多信息。

  张作海曾经也这样做过,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好办法,因为“站在”艺术家视角这种说法,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,而主观性是学者做学术研究是万万要不得的。

  当然,也有人会经常这样做。

  或许,这个老董就比较尊崇这类的研究方法,在这封回信中就能看出,老董似乎是将自己代入到了于东的视角里面,甚至还代入成功了。

  张作海笑着摇摇头,虽然他不赞同这种方法,但是老董却用这种方法给了他一些关键启示。

  “御道兄,感谢,来日有机会请你吃饭。”

  匆匆回了一封邮件之后,张作海开始写他的论文了。

  ……

  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