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三十七章 前往沪市_盛夏198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据陆明说,这边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拜访,大多是从其他大学来的学者,还有教育部门的人。

  来的目的则是想学习好的经验,或者发现问题。这个年代,不止是经济上在改革,教育上也一样,某种程度上,联合理工大学无意中承担了教育试验田的责任。

  “这位是武市大学的张副校长。”在门口接到了人,陆明向徐柠介绍来人,又指着徐柠,对对方说道:“这位是征途公司的徐总。”

  “久仰久仰!”

  “你好你好。”

  “我是真没想到,徐总有这么年轻。”张副校长扶了扶眼镜,惊讶道。

  “我是运气好些,加上碰到了不少机会。”徐柠笑了笑。这是很多第一次看到他的人常有的感慨,都习惯了。

  客气了几句,一行人就往校园里走去。

  “徐总既然也在,那我正好有个事想请教你。贵校的合作大学,能否再增加一些?我们学校是很有意向的。”张副校长说道。

  “哦,这事啊,不瞒你说,我都听过十几個学校这么问了。但是,毕竟要照顾最初立校时帮忙的那几家,立刻增加合作学校不大合适,而且我们的工作才刚走上正轨,接纳太多学校合作也忙不过来。”徐柠说道。

  “理解,理解。”张副校长点点头,对方说的坦诚,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了。

  他又看向陆明,道:“我们这次来,重点还是学习一下办学经验,要不陆校长介绍一下?”

  “其实就一点,协商办学。”陆明笑着说道:“学校的制度从一开始就是教授们决定,我们管理好后勤行政,其他的教学跟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都是大家讨论解决。除了这个,也就是钱多了。”

  学校一开始就是各方联合的结果,所以办学上突出一个有事好商量,制度是大家讨论出来的,有问题到时候再商量解决。换个说法,其实就是教授治学。

  对一个公司或者其他大多数组织来说,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胡闹,但大学却正好相反。从本质上来说,大学是一个探究新创新的地方,并不讲究高效,重点是思想上的兼容并包,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存在,最忌讳的反而是严格一致。这一点,跟研究院一类的单位也是不同的。

  “在办学上多听听教职工的意见,这个我们也在努力的做,不过,钱的问题,我们可就无能为力喽。”张副校长摇头苦笑道。

  武市大学是重点大学,但显然比清北的拨款更少,一年五千万都不到,基本都是一分钱分成两半花。

  “我是很佩服贵校改革教育的勇气的,如果有需要,我们可以给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”徐柠说道,他还是接了这个话茬。他原本就对武市大学印象不错,人家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推行学分制,还允许提前毕业,政策相当开明,当年可是全国大学生向往的地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