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_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官府发行的一种福利券或者购买券。

  最典型的,就是官府可以用宝钞来买你的东西,官府可以用宝钞来换你的银子和铜钱,但是你不能拿着宝钞向官府换铜钱和银子。

  平心而论,洪武朝的宝钞还是受到控制的,贬值的不算太厉害,至少没到废纸的地步。

  那时候宝钞还算是有些信誉,民间也还能流通。

  其实不流通也没办法,当时朝廷支付给烧盐的灶户,养马的马户的钱全部都是宝钞,那时候支付给官员的俸禄也都是宝钞,伱不用宝钞也没有别的用啊。

  虽然宝钞也在贬值,但是好歹还能用,洪武一朝也就凑合着用了下去。

  可是到了永乐年,宝钞就迅速贬值为了废纸。

 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朱棣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,开始了很多国家性的工程和大型征战,比如迁都修建故宫,编写永乐大典,郑和下西洋,还有对蒙古等周边草原势力的征战。

  诚然,这些对于国家是有益处的,但是现实问题一直存在,如何在朱元璋规定的不增加赋税的基础上,也就是在财政收入不增加的基础上,支撑这么多的大型工程和战争呢?

  答案自然是呼之欲出了,那就是印钱!

  无节制的印钱开始之后,宝钞迅速贬值到了连废纸都不如的地步,民间也不傻,宝钞一天一个价,买东西都要论斤称,谁还愿意接受宝钞啊。

  在永乐后期也曾经试图挽救宝钞,进行过救抄运动,比如强制使用宝钞,比如发行更大面额的宝钞,可毫无意外的都失败了。

  经过两朝的折腾,宝钞眼看是救不活了,就连官员都拒绝领宝钞做俸禄,大明朝的货币体系只能重新回到了铜钱和银这两条路上。

  可是在推行宝钞的时候,朱元璋曾经发布过“禁钱令”,就是为了保证宝钞的流通,禁止铜钱的使用。

  可等到宝钞已经崩溃后,朝廷再想要让百姓用钱,民间已经没有足够流通的铜钱了。

  比如和福建相邻的江西,一般把米当做货币,山西用毛皮,四川用丝绸,最离谱的是云南基本上用贝壳,几乎退步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。

  “钱法不通”,也是明代自始至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顽疾,就算是通行铜钱的福建,用的大部分也都是前朝的古钱,大明朝官方铸造的钱币在福建也很难流通。

  甚至在大明朝的核心地区南北直隶,也是私铸横行钱法混乱的。

  大明朝很多名臣都是试图解决钱法不通的难题,可是都只能短暂的疏通,最后还是无法再全国统一铜币的使用,杜绝私钱和假钱。

  到了这个时候,宝钞和铜钱都无法作为统一货币了,到了这个时期银成为通用的货币,已经是无法阻挡的大势了。

  但是使用银子还是有问题,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,中原本身就不产银,银的总量很少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