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62章 明亡于开中法废_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臣亲戚们成千上万引的盐引,这些权贵人家拿着盐引过来提盐,又有哪个盐场敢不给。

  朱七这帮盐丁造反,就是因为嘉靖皇帝赏赐太监盐引,太监到了福建提不到盐,然后逼迫盐户产盐而导致的。

  这种事情从孝宗朝开始就数见不鲜,两淮两江的盐场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叛乱。

  这些内容也都是后世讨论的很清楚的,苏泽读书的时候也知道这些内容。

  不过接下来的内容,就是更加深层次的内容了。

  方望海说道:“其实原本这样,盐法还是能够维持的,可是弘治五年的户部尚书叶淇改革盐法,就彻底将盐法败坏了。”

  叶淇改革?苏泽用自己的【历史学】回忆了一下,问道:

  “是不是开中均输折色?”

  方望海疑惑的看着苏泽,这件事苏泽竟然也能知道?

  大明朝要让科举考试名次靠前的进士进翰林院,给翰林官优待,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就是翰林院中有大量国家的典籍。

  这些典籍包含了大臣奏折,内阁的堂议和六部的部议记录,甚至还有大量的皇帝诏书和奏章批示。

  更不要说还有皇帝的实录,也都是收录在翰林院中,可以让翰林官学习。

  比如张居正在翰林院中,他的工作是翰林院编修,主要工作就是检查校对这些典籍。

  这工作比较轻松,但是可以自由的查看这些资料。

  国家施政的精华,就是在这些重要的档案中,这也是为什么翰林院出来的官员施政能力都不差的原因。

  如同张居正这种过目不忘的神通,在翰林院中更是如鱼得水,他不断的吸收前朝各项改革变法的精华,查看当年对各种决议的讨论,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。

  方望海的科举第次不高,无法进入翰林院,只能从基层一步步做起。

  他到了南京户部侍郎这个层次,才能接触到这些内容,而且还仅限于户部的部议和讨论,要不是南京户部就是管理盐政,他也根本看不到这些内容。

  苏泽所说的叶淇变法,实行的时间很短,很快又废止,方望海以前都是不知道的。

  他也是看了大量的文档,才知道叶淇变法对于盐政的败坏。

  但是苏泽竟然知道这件事,还能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件事的危害?

  方望海对于苏泽的父亲更有兴趣了,难道苏泽的父亲不仅仅是大儒,还曾经做过高官?

  要不是这样,怎么能解释苏泽在财政上的天分?

  苏泽察觉到了方望海的异样,他连忙说道:“我也是听父亲偶然提过。”

  果然如此!

  不过方望海也不准备深究,反正女儿都嫁给这个小子了。

  而苏泽既然清楚这件事,那就不用方望海再多费口舌了。

  他简单的说道:“叶淇的变法就是,让内商拿着银子可以直接去盐运司用银子购买盐引,而不需要运输粮食换取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