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六章 洋鬼子和洋鬼子的东西_乱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杜立德一共拜会了这么几位中国官员:恭王、关卓凡、朱凤标、文祥、万青藜、曹毓瑛、郭嵩焘。

  关卓凡和杜立德算是“战友”,杜立德“进京受爵”之幕前幕后,都由关卓凡一手操纵,杜将军拜访关贝勒,不过走个过场――当然,借见面的机会,叮嘱一番,把“相关工作做得再细一点”,也是必要的。

  其他几位拜访的对象的选择,都有讲究。

  恭王和关卓凡并为首辅,同时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。文祥兼着总理各国事务大臣。郭嵩焘是“顾问委员会”的“主任委员”。杜立德虽不肯自居外交使节,但他的事情,在中国毕竟属于“洋务”的范畴,而中国的“洋务”,在中央层面,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“顾问委员会”负责。拜访首辅,是礼貌;拜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“顾问委员会”的主事者,则扣着“洋务”,算是题中应有之义。

  曹毓瑛是兵部尚书,杜立德是现役军职,拜访中国的兵部堂官,“单位对口”,也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
  朱凤标是武英殿大学士,万青藜是礼部尚书,杜立德拜访这两位,可就匪夷所思了。

  朱凤标和万青藜本人,更是大大出乎意料。

  可负责通知此事的军机章京带过来的理由却令人无法反对:杜立德“进京受爵”,主其事者正是礼部,当事人拜访“接待单位”的“主管领导”,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?

  万青藜瞠目以对。

  朱凤标也晓得了为什么自己要和洋鬼子会面了:礼部“管部”的大学士,正是他朱中堂。

  这个别扭啊!

  双方会面,该如何见礼呢?还有,都说些啥好呢?――对了,不管说啥,不都是“鸡同鸭讲”吗?我们可听不懂洋文啊!

  都无妨的。先说见礼。洋人见礼,都兴拉手,咱们不兴这个,就作个揖好了――咱们作揖,洋人鞠躬――看,礼节上面简单得很。

  再有,听不懂洋文没有关系,同行的丁提督会说洋文,他可以充当通译。至于说什么,不过是“今天的天气呵呵呵”,路上辛苦了,家里人可好?等等等等。

  不过,话虽如此说,关卓凡其实并未轻忽朱凤标和万青藜的顾虑。为尽量减轻这两位“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”首次直面洋人的手足无措感,关卓凡亲手拟了一张单子,上面的内容,是在这种场合如何进止、说些什么――既契合朱、万二人的身份,也符合一般国际交往的惯例。

  这份“小抄”,发挥了相当的作用。会面的时候,朱凤标、万青藜“照本宣科”,杜立德也没有随意发挥,会面的过程,其实相当顺利。而杜立德对中国官场会面的规矩,事先做了足够的了解,一切中规中矩。

  见朱凤标的时候,杜立德称其“朱中堂”――虽然怪声怪调,但不需要丁汝昌翻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